电子书的文化意义该如何体现?

如果电子书可以出声,是什么感觉呢?据广州日报报道,创业公司Booktrack把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让人们的线上阅读更接近于观看电影的体验。目前,平台上已经聚集了15000本配乐电子书,有12000个学校订阅了其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

有声电子书再次把我们的目光引入到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对比当中,挑战乃至引领着下一步公众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趋势。可以说,电子书阅读已经成为公众阅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公众的收获如何,价值体验怎样和能否带给我们与纸质书同样的“思想”以及避免碎片化阅读正在成为重要的课题。

有声电子书意味着一种努力——构建读者与电子书的对话、沟通渠道,也在拉动着与读者的亲切感,但在越来越方便的背后,电子书的发展困境能被“有声”改变否?一个有意思的信息是:市场研究公司Statista发布一项电子书购买力的调查数据显示,巴西与中国是最不支持付费的国家,而日本的购买力超过美国排在第一位。据悉,2015年,日本读者平均在电子书上的花费达到86.5美元(约合人民币537元),排名全球第一,而中国读者今年在电子书上的平均花费仅为4.3美元(约合人民币27元),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换句话说,尽管电子书有着容量大,可网络下载,不受地域限制,价格便宜,设计精美,灵活多样等优势,但对中国读者来说,似乎更习惯或者说是乐于免费享受电子书,而不是如同购买纸质书一样付费,那么,即便有了更多的如同有声电子书一样的“创新”,读者如果不愿意付出更多的费用,对电子书来说,恐怕也是梦魇。

尽管我们承认目前电子书市场已经逐渐从简单的电子书发展到现在全方位的数字阅读,而《2015年国人阅读数据报告(上半年)》也显示,掌阅活跃用户半年阅读电子书数量达到6本,合年均阅读量达到了12本,大大超过了2014年年均8本的数量。但这在佐证电子书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电子书发展春天的到来。只要读者的付费意愿没有被打动或撬开,电子书的产业链条就永远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电子书曾被称作是“电子出版发展史上最具野心的产品”,不过尴尬的是,电子书的发展一直停留于理论层面,特别是对我国而言,电子书远远没有成为预言中的纸张和书本的“终结者”,到现在为止还是个配角。“中国读者今年在电子书上的平均花费仅为4.3美元”的细节就是明证。

正因为如此,应回到问题的起点:什么是电子书?读者为什么要看电子书?电子书是工具吗?人们到底是喜欢还是好奇于电子书?

不要以为这些问题都已明了,很有可能的现实是我们对电子书的认识刚刚开始上路。这不是妄自菲薄,相反,有着现实的深刻说明。对传统阅读来说,图书就是书香,就是思想,就是灵魂的碰撞和交流,更是精神的充盈与高贵。但对电子书来说,很多读者是出于好奇或者作为工具的方便性来使用的,可能并不看重隐藏其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总的来说,传统阅读是一种有质感的过程享受,而电子书仅仅是一种方便的、工具存在。

由此,有声电子书也好,其他电子书也罢,惟有赋予其更多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当然,版权问题也应在考虑之中。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无论对电子书还是传统图书都是适用的,并且都应在张扬这一基本价值上努力,才能打造阅读的世界。而对电子书来说,不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更是产业的延伸。多年前,微软公司就曾预测,电子书的销售额2020年将会占到出版行业50%,而到2030 年,90%的图书都将是电子书版本。姑且不论其是否靠谱,但要让这一远景落地,不赋予电子书以文化意义和价值,一切都是徒劳的。可以说,离开了文化价值,有声电子图书也只是多了一项功能性而已。

真正改变读者的是电子文化产品而绝不是单一的电子书。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读者何以对电子书付费意愿最低?答案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评论

© ID1880282 | Powered by LOFTER